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正文

石肖雪:作为沟通过程的行政听证

此外还有第四种态度,就是承认这个税是必要的,而且认为中国应该寻求比较便捷的一个处理方案,就是比照美国的具体操作方案,普遍征收。

来源:财新 进入专题: 新供给 。第五,高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

石肖雪:作为沟通过程的行政听证

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领域,分工、合作、互动的选择与特点又必有不同。经济学研究者显然应力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无穷尽的发展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充分体察中国的国情(包括可变的与不可变的)。需求在这方面的原生意义,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人有需求才有动力、才要去追求各种各样的可用资源——但是在经济学角度上,对于有效供给对需求引导方面的作用过去却认识不足。第二,法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并重,注重积极逐步打造国家软实力。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各自强调不同的角度,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又的确不容回避,即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供给侧的共同问题。双减则代表着侧重于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以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结构变化的制度基础。在我看来,如果说西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缺陷的主要成因是高消费和高福利,东亚国家的杠杆率过高则主要是由企业和各级政府举债过多造成的。

所以要增加劳动者消费需求的前提,是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有利于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缩减,有的已经消失。因为消费、投资、出口需求有多大,归根到底是由一些客观因素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愿望。只要能够把需求扩大到足够的水平,增长就能够重上台阶。

这样一来,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继续提高杠杆率将使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加大。

石肖雪:作为沟通过程的行政听证

经济学所说的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效应已经充分显现。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常态 三驾马车 。过去中国对发达国家有大量的净出口,第一是因为在高消费、高福利导向下,发达国家的储蓄率很低,在储蓄和投资之间有很大的缺口,需要靠从发展中国家净进口来填补。美国的储蓄率会有起伏,但是要想回到危机以前的水平,我看是不大可能的。

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增长转变。另外,随着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也在减弱,因此在出口蛋糕中所占份额也会降低。第二,是因为中国低成本的竞争力很强,能够在发达国家的净进口中分到一块比较大的蛋糕。另一方面,开放使我们能够通过引入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很快地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迅速缩小。

以进出口为例,它最终取决于整个的国际经济格局。前一点,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取得了朝野共识。

石肖雪:作为沟通过程的行政听证

根据这种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乏力,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项需求不足造成的。2009年用4万亿元投资(两年)、10万亿元贷款进行刺激,虽然造成了增长率的短期回升,但货币超发、负债增加等消极后果也同时发生,成为需要长期消化的负担。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呢? 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在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在某些环节上出现偿债困难、甚至跑路逃债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十分明显,三驾马车分析法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的变形。应该看到,以上两者有着很不相同的情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由现有资源状况和技术状况决定的潜在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要短期拉升增长率,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刺激政策,通过信用扩张向市场放水。在经济分析中所说的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有钱做后盾的需求。

还有一个因素是效率的提高。因此,仅有增长减速而没有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一种常态。

至于第二点,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却是一件尚未实现、有待努力的事情。其次,随着中国一般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接近,用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办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就变得不大可行了。

蔡教授在2006年就已指出,根据他们前三年的调查发现,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2012年以后,又多次采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正面效果愈来愈差,负面效果愈来愈大,这使许多人认识到这不是个好办法。

更何况2009年以来多次采取刺激政策,其效果递减已经变得非常明显。运用不同的分析框架,所得出的政策结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2009年的4万亿元投资(两年)和10万亿元贷款还把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二季度的增长率拉高到10%以上的话,2014年二季度的1万亿元左右投资只把增长率从一季度的7.4%提高到二季度的7.5%,拉升了0.1个百分点,三季度又回落到7.3%。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写过好几本书,总结日本近年来经济衰退的教训。

驱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 研究长期增长趋势更可靠的方法,是对驱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即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生产效率的状况进行估量。而增加劳动者收入的首要办法,是发展生产,提高效率。

三驾马车分析框架的误区 研究应对增长减速的方针政策,可以运用不同的分析框架。首先,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小了。

这样,每一次出现了速度下降,用三驾马车的分析办法算来算去,最后的结论就是进行强刺激,多发钞票,多上投资项目。一方面,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城乡隔绝的状况,大量过去低效利用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土地转移到城市,这种结构变化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这样一来,根据经济学的双缺口模型,只要发达国家储蓄跟投资的缺口变小,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可能性也就变小。如同大家知道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的强度决定供给的规模,因此,产出总量等于由消费、投资、财政赤字和净出口等四项需求构成的社会总需求。改革开放对提高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提高了自己的储蓄率。

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即使政府能够给予补贴,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不可能使人民普遍富裕起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做的是去杠杆化,控制和消解风险,而不是用加强刺激的办法维持高增长率但是中国怎么能从增五保四到了10%的平均增长速度?高线可以到15%以上。

如果不开放,美国在高海平面,我们在低海平面,会维持很长时间。自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全球很多经济都下行。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